当前位置:首页 >> 大数据

藩国正说三盲艺术随笔

大数据  |  2020-07-24  |  来源:潜江物联网云平台

正 说 三\盲\(艺术随笔)

文盲 美盲 钢盲。

程庆拾 古 生 。

不识字者,文盲。文盲现在少了。

不会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和人自身的美,即美盲。

而看不出钢笔画的美,从而无法品读欣赏,便是钢盲。

文盲只要教他认字,自己也愿意学,问题好解决。美盲解决起来就麻烦得多,“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可见欣赏美的前题是发现美,即在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事物中,将所谓美的东西,从不美或不太美的事物中挑选出来,犹如沙里掏金。这就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眼睛,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后天养成的。有些人天生敏感,也有一些人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但不管如何,人的审美能力主要靠不断实践得以掌握和升华。

前一阵,带丫头去乌鲁木齐著名的水磨沟公园玩,路上发现马路边的石阶上,有几处积水的痕迹,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很有规律地拥成一团“水墨画”有点像“雪花青”马身体上毛的团状纹理,感到很漂亮,于是拍了下来。丫头左右打量后说,的确很有韵味,漂亮。

这样的例子太多。本人天生对此敏感。新疆冬日多雪,由秋入冬时节,地上常常出现霜花,一团团或疏或密、浅灰中带“墨痕”的“天然图画”的确很见韵律与韵致,很好看。每遇此,我同样会拍下观赏玩味,甚至对我的钢笔画创作产生一些启发。有人不解,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值得这样费劲吗。显然,他的敏感性平均在85分贝以上。当将分贝仪伸出窗外和发现美的能力,远不及我闺女。或许这也是有遗传因素的吧。

还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岚气,“应是飞鸿踏雪泥”的爪印,水面的波纹,大地上冰霜的浸痕,阳光透过树冠留于地面斑斑点点的光影,以及老墙上的水痕和斑驳的岁月旧迹,古树树干表面留下的深浅纹理,古老街石上漫漶的、等高线似的一圈圈石纹......所有这些,也是有人觉得妙不可言,另外的人却不以为然,不太能看出来,更说不上欣赏二字。

30年前,我写过一篇《故乡石纹美》和一篇《纹理美初探》前者发表于故乡的《少岷》杂志,后者发表于《新疆艺术》后来两篇文章及所附照片,我一并寄与美学王朝闻先生(王老是我们合江乡贤)居然得到这位前辈的夸奖,说我对自然美的感悟力不低,可以继续深入作一些研究。

我过去的中国画和现在的钢笔画,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对上述这些天然出现且美不胜收的东西,不但有所感悟,更是尽可能融入自己的创作中,甚至成为其亮点。

可目见、可闻听的美的事物,无论天然,还是人为,其外在形貌往往具有规律可言,这就是美学理论上的“形式美”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即多样而统一,中国传统美学称之为“和而不同”和即和谐与统一,不同即对比与变化。造型,色彩,构图,大小,虚实,表里......其实都是在多样统一的原则下才显现出美来。只有统一,没有变化,书法上被形容成“状如算子”一幅画中,若人物的脸画成一个样,有人便讥讽为“一家子,老大老三”音乐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应唱得雄壮有力,激昂慷慨,若唱成软我们也没钱。 有钢贸商说。绵绵的靡靡之音,肯定不行。还真有某青年歌手将《驼铃.送战友》唱成“葛优躺”的味道,我越听越不是味,简直就是胡闹,将一首好歌给糟蹋了,单从形式美角度就说不过去,遑论其思想意义。

这些道理和知识不但要有所了解,更要进行欣赏实践,逐步养成和提高。这样理论与实践的长期结合,一个人就能摘掉美盲的帽子,成为具有审美观赏力的人。

拥有这样的审美能力,对于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何其重要。可惜,生活中没有什么审美能力的人委实不少。

再说“钢盲”指不能很好欣赏钢笔画作品的人。这样的人首先是“美盲大本营”的一份子,众美不解,“钢美”亦然。解决了众美的问题,钢美的问题就能较好处理。但也要对钢笔画的艺术特征、创作方法、技法语言和审美要点有所了解,并多加接触,多看作品,甚至最好自己能画上几笔,这样从理性到感性,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接触,有所扬弃,有所深化,“钢盲”也会成为钢笔画欣赏专家。

这些方面,我们还是努力提升提升自己吧,否则一盲到底,真的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2017年9月14日。

于天山下三即斋。

大连治疗白斑病费用
银川白癜风去哪治疗
四个月宝宝能用丁桂儿脐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