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国读暗算记
刚读完《暗算》,趁着忘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赶紧发一下感想,因为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脑袋里面阅过的人和事实在太多,我根本记不了那许多,我怕很久以后,我只能说我读过哪本书,写的是,对不起,我忘记了,但这并不是说我当时认真的读。当然,这是一种预算,目前我读过的书中,我都记得大概,因为我不想白读一本书。看书我是会发感想的,首先我是看过,我要抒发感想,第二,我要以见识评价它,这也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我的鉴赏能力,我不是一个专业读者,没那么多职业病去挑剔,我是公平而又理性的看待我读过的书,给出我的感觉。好与不好。另外,我看过的书很少有我觉得垃圾的,因为我不看垃圾书,如此的有限,怎可浪费时间!
先说一下为什么看《暗算》,第一,看《暗算》是偶然的,在此之前,我的脑海里还没有存下《暗算》这本书,虽然它获得了第七届茅盾奖,因为我的目标是在大学期间读完所有茅盾文学奖的书,茅盾文学奖是我国4名老师不得不身兼多职。盘国辉在师范学的是数学专业长篇的最高奖项,有一定的权威和认知度,当然也有人说到它的某些不好,这在所难免,大体好就行,因为凡事做不到绝对。而我所记下的 茅盾 书系中还没有《暗算》名字,为什么是偶然呢?因为我要去借《你在高原》,结果看到一本很薄的茅盾书系小说,这也就是第二点,我想先看短一点的小说,比如说《骚动之秋》《长恨歌》《天行者》这些书为什么先看了,因为字数少,我若是看一本很长的小说,比如说《李自成》,我能读20本暗算,但是我得到的,我想20本书比1本书收获多吧。而《暗算》恰好字数就很少,我翻了一下,最多一周解决(五天之内),因为我很忙,看书也是争分夺秒。实际上我提前完成了这项的任务,周六晚上借的书,今天就读完了,说白了,也就几个小时而已。像上次说《笑傲江湖》一样,这种叙事性强的书读起来就是快,而稍微一点的,比如《你在高原》,读起来就是慢,因为我需要理解,我并不是为了识字才看书。这就是我与《暗算》之缘。
读完《暗算》的第一感觉,像以往一样,我要总结这本书,这时我发现了一个我的弱点,我的概括能力依然不强,我发现我无法下手,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用自己的话描述不键盘和鼠标一起使用瞄准对方了这本书,只是我要绕弯子,而不是直面表达,而我更喜欢一针见血,只是水平出现了瓶颈现象,这应算实力的问题。看书嘛,看完要能说出自己的话来,连自己的话都囫囵着表达不清楚,这是很可悲的,我不想让这种悲观发生在我的身上。所以我还要更加努力。
看完这本书,我卡在某个词上,最后还是的后记当中,我找到了我要的词 档案,看来作者对自己写的是什么很清楚啊(当然,我这等于说了一句废话)!本书是一种 档案柜 的结构,小说分为三部,五个,分别为上部听风者,中部看风者,下部捕风者,上部讲的是 瞎子阿炳 ,中部是 有问题的天使 和 陈二胡的影子 ,下部是 韦夫的灵魂说 和 刀尖上的步履 。那么小说名字叫《暗算》,写的是什么呢?这本小说五个故事单独脱离开,可以认为是五个小说的组合,上部和中部有关系,下部就脱离比较大了。上部和中部写的是在特别单位701发生的事,701是我国的一个秘密单位,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一个单位,下面分为监听局,破译局和行动局, 瞎子阿炳 讲的就是监听局(听风者)的事,1969年,我国监听的苏联军方面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无线电台突然开始静默,五十二个小时以后,他们所有的频率、时间、呼号全变了,这等于功亏一篑,要想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至少需要25个星期,但是上面只给了三个月,那是在战争年代,和苏联的关系很微妙的,掌握不了对方的讯息,很不利于上级作战指挥。这时候就有了一位异人 瞎子阿炳 ,这个人天生耳朵很好,是个天才,当然十个天才九个傻,这个人是傻的,他用他奇特的耳朵在一个月内找到了丢失的1800多套频率,居功甚伟,这个神你看了这本书才能体会得到。只是阿炳最后自杀了,因为女人,给我的感觉还是挺遗憾。破译局这部分(看风者),第一个故事讲的是黄依依,这个人是个数学家,给冯诺依曼当过助手,周恩来点名道姓的首批回国人物,这个女人哪儿都好,就是作风不检点,乱搞男女关系,最后也死于另外一个女嫉妒上。这女人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有道理, 我四十岁了,不谈对象,不找男人,这日子是人过的吗? ,她首先破解了苏联外交部密码,乌字一号密码,这是一部高级密码,其难度之大,无法让人想象,后来给701也做了很多贡献,获得了很多荣誉,怎么说呢?她和瞎子阿炳一样,是 鬼才 ,不过由于她生活上的问题,大家称她为 有问题的天使 ,听风者的第二个故事是陈二胡,这个人,作者是通过几封书信从侧面来写的,黄依依死后,他在701发挥了很大的价值,只是,活着的40多年都在破解密码,老了,到生活中缺破解不了生活的密码,晚景凄凉,我的看法是。这两部都是发生在701,后面的第三部捕风者,也就是行动方面的事,却不是701的,第一个 韦夫的灵魂说 ,作者是站在越南一个小伙的立场上说的,相比较前面两个,这部分我认为写的不好,也觉得没啥意思,第二个故事是 刀尖上的步履 ,讲的是解放前地下党打入国民党保密局的事,许多地下党分子被杀害。这很像我们以前看的电视剧,或者是纪录片。
捕风者和前面两个部分时间相差太大,我觉得虽然作者用 暗算 勉强的将他们串在一起,但我还是不以为然,捕风者脱节性很大,作者自我解释道,这个结构也就像是701这种特别单位一样具有特别,也是对701特殊的暗示和隐喻,不过我认为这是作者给自己找的借口,与的把握有关。
作者麦家是一个,这本书你可以认为是一个的手稿,开始便引人入胜,这本书的好处是,让你觉得一切都是真实的,我甚至觉得它是纪实的,但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映射,对于这种保密单位发生的事,作者只是凤毛麟角的提到,直到有一天他们被 解密 ,你才可能完全了解真相,当然这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对于这本书也就说到这儿吧,我不认为它应当是一部文学作品,我把它归类到畅销书中,有关推荐方面。我的建议是,对间谍悬疑有兴趣的朋友看看,没兴趣的就算了,因为我说了它不是一本文学作品,对你的觉悟提升和思想陶冶没一点帮助,你只是看几个短篇的小故事罢了。不过作者要是看到我这样说,估计被气死了吧,哈哈。
我知道,时代确实在变,日新月异地变,有些美德变成了迂腐,有些崇高变成了可笑,有些秘密变成了家喻户晓。但我相信,有些东西,有些价值,有些目光,是恒定的,永世不变的。 失去也是得到。
濒临了某种因迷而乱,因深而浅的窘境,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把握不好,失之毫厘,缪之千里,非但劳而无功,还可能留下粗陋的笑柄。 形式也是内容。
这是一个消解英雄和崇高的年代,同时我们又无比需要他们。今天,我们的写作过分欲望化,大量自私自恋,肉身沉重的东西泛滥成灾,我们的作品中已经少有这些让人温暖感动的人物。 得奖也是中彩。
去臭剂用什么好先声药业再上市青岛治疗白癜风方法-
活下来的团购网站将是未来的骨干力量
大数据 | 2019-07-16
-
晶科电子高密度倒装芯片焊工艺欲摘封装器件
大数据 | 2019-07-15
-
用区块链物联网重新定义供应链
大数据 |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