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
200 年,正是互联风起云涌,人人哥伦布事事蒙查查的时代,几个年轻人怀揣大梦想但做着看似没有巨大商业回报的基础软件开发研究,他们打破常规发明创造自主开发出Windows内核调试器Syser Debugger,他们用笨功夫和慢功夫编写了 0万行代码,在人类的基础软件开发史上留下永恒记忆。
十年后,这群已经不是那么年轻的年轻人筹划用新鲜的技术构想为Syser Debugger这款世界级产品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举动或许是为了找回当初的梦想,用这样的举动来完成他们的致青春。
对于软件开发者而言,内核调试器是帮助他们洞悉Windows底层源代码,查看Windows内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它们还能够协助开发者对其所开发的应用程序进行内核调试,以确保应用程序或相关的设备驱动程序与Windows能够实现源代码级的兼容。
内核调试器在基础开发的作用很大,但内核调试器本身的开发是一项相当挑战软件开发者智慧的工作。在Windows平台,除了微软自身所提供的调试工具WinDBG外,一直以来市场上并没有更为方便的同类产品出现。这由于内核调试器的产品研发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且使用者相对窄众,缺乏通用软件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商业回报,所以很少有软件供应商进行此项产品的投入与开发。
Compuware的SoftIce曾经是内核调试器中最富盛名的产品。SoftIce最早由Numega公司开发,后因收购被纳入Compuware旗下。相比微软出品的WinDBG,SoftIce最大的改进体现在图形化界面和单机调试两方面。这些改进为软件开发者的内核调试操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不过,在发布了针对Windows 2000的内核调试器版本后,伴随着Compuware在商业世界的由盛转衰,SoftIce这款明星产品也开始陨落。这款世界上曾经最出色的Windows内核调试器从2006年起就处于长期不更新的状态。
SoftIce在那个年代所缔造的辉煌激励着当时的中国开发者。吴岩峰、陈俊豪、马杰是需要被记住的。这几位当年供职瑞星公司的年轻软件工程师,用业余时间成功开发出了图形界面内核调试器Syser Debugger,在这个 基础中的基础 领域做出自己名流千古的产品,真正参与到Windows基础软件开发中。
Syser Debugger,这是目前除微软的WinDbg外唯一仍在维护的Windows内核调试器。它的研发构想萌发于200 年。当时,大学毕业在北京闯荡了几年的吴岩峰加入瑞星公司刚刚一年,刚加入了一个研究性质的技术组。在这里,他遇到了后来的开发合作伙伴陈俊豪。陈俊豪当时还未大学毕业,正在瑞星实习,是一位极富编程天赋的80后。马杰那时正处于在瑞星发展的快车道。几个年轻人都对Windows底层软件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内核调试器是一个必备的工具。但在实际使用时,他们发现,现有的内核调试器在某些功能方面仍需完善,操作的便利性也需要提升。出于功能改进和将开发兴趣转变为真实产品的简单想法,他们决定一起开发一出由中国人打造的给世界人用的内核调试器。
做出中国的SoftIce 是当时他们立下的激荡着青春梦想的目标,同时吴岩峰和陈俊豪也在开发初期就明确了这一目标背后的技术内涵。他们希望仿效SoftIce的设计,开发出一款纯图形界面、且支持单机调试的内核调试器。马杰(前瑞星公司研发总经理、安全宝创始人兼CEO)在回忆Syser Debugger的开发历程时称,只有还原到最初的时间场景之下,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Syser Debugger对于中国基础软件开发的独特意义。
在产品开发刚刚起步的200 年,Windows的统治地位依然稳固,参与Windows基础软件开发是许多程序员的终极梦想。不过在当时,中国的开发者仍旧处在相对封闭的开发氛围之中,与国外的交流有限,相关的开发经验几近于零,可供参考的资料也十分稀缺,而操作系统底层软件的开发本身就拥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这些都决定了内核调试器的开发是勇敢者才会挑战的任务。
他们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这款内核调试器的原型设计。但要把这个简陋的原型丰实起来,需要攻克诸多技术难题。 图形界面开发 是摆在吴岩峰和陈俊豪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产品设计目标牵涉到复杂的底层技术,以及繁杂的调试操作。在吴岩峰和陈俊豪之前,也曾有中国的软件开发者尝试进行Windows内核调试器的研发,但大都是基于DOS环境进行纯字符界面的开发。清华大学硕士刘涛涛所开发的TR工具软件曾在DOS平台声名鹊起,但却始终未能向图形化界面成功转型。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治疗宝宝便秘的方法无锡十佳男科医院
台州治疗男科医院
-
活下来的团购网站将是未来的骨干力量
大数据 | 2019-07-16
-
晶科电子高密度倒装芯片焊工艺欲摘封装器件
大数据 | 2019-07-15
-
用区块链物联网重新定义供应链
大数据 |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