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给侧改革助力光伏风电产业
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 供给侧改革 ,要求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并于11月18日在APEC会议上再提 供给侧改革 ,指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总理在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并于11月17日在 十三五 《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
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等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可见,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将会是 十三五 期间我国践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1、理解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逻辑
所谓 供给侧改革 ,是相对于需求侧管理而言。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两大主导因素,前者是指生产环节,即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后者是指生产环节所生产的产品的去向,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即通常所谓的 三驾马车 。在经济增长中,供给和需求互为条件、相互转化,没有需求的供给和没有供给的需求一样都无法实现经济增长。
传统上,经济增长下行被认为是总需求不足的结果,即有供给无需求,使得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相应地,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是需求侧管理,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投资和出口,扩大总需求,使实际产出回归到潜在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之前的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着力点正是基于这一凯恩斯主义需求侧管理理念。比如,2008年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我国政府出台了以 四万亿 瞩世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
不过,需求侧管理隐含的一个前提假设是供给侧没有出问题,即供给体系是高效率、高质量的,同时也不存在没有供给的需求。如果这一前提假设不成立,就不能单纯从需求侧入手进行宏观调控。比如,20世纪年代,美、英经济相继陷入滞胀,扩大需求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面对这一两难选择, 里根经济学 和 撒切尔主义 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 供给侧改革 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
当前,中央密集强调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意味着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判断是供给体系出了问题,仅靠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难以保障经济持续增长。那么,我国的供给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或者说,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进而,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这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所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如前所述,供给侧的本质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供给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就是生产要素低效率、低质量的 错配 。能源既是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终端产品和生活要素,更是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间投入品和生产要素。
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工转换等环节所形成的行业本身就是供给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作为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能源的终端消费(生活用能除外)也是供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能源视角理解供给侧改革,分析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这三个问题。
2、从能源视角看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供给体系涉及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涉及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能源的视角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能源行业自身的生产环节,二是其他行业生产过程中能源使用,后者又包括总量与结构两个方面。下面,从能耗水平、能源结构和能源行业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供给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能耗的产业体系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着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能源消费快速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2.6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9倍,14年间年均增加近2亿吨标准煤。
与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相比较,20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大约相当于美国1967年的水平(20.1亿吨标准煤),而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 .6亿吨标准煤)则相当于美国2007年的水平( .9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在这一阶段的能源增长上我国仅用6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美国40年的历程。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从能耗强度看,2014年我国每万元美元GDP能耗为4.1吨标准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2.2倍、日本的2.9倍、英国的4.5倍(如图1所示)。
高能耗的产业体系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增长的要求。首先,创造同等价值的产品消耗更多的能源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特别是那些过去依赖低能源成本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当能源成本优势不在的时候,产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比如,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得其国内天然气现货市场价格降低到每百万英热单位2美元左右,这必然会削弱我国化工行业的竞争力。其次,高能耗的产业体系使得依赖能源进口的产业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
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 0%,并且主要进口来源地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中东、西亚等地区,一旦能源供应安全无法保障,产业经济安全必然受到威胁。
再次,高能耗产业体系的发展面临着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别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的情况下,高能耗产业发展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严格制约。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难以实现合意的政策效果。同时,在雾霾肆虐的背景下,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刺激内需与日趋增长的清洁空气需求是相矛盾的。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鲁南欣康使用说明书冠心病早期症状
云南生物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贴片晶振的小型化带动未来的科技发展经济状
区块链 | 2019-07-16
-
京东联手中电信布局农村电商
区块链 | 2019-07-15
-
物联网板块投资价值体现重点关注受益股
区块链 | 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