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连平惟有制度创新方能破解融资难
连平:惟有制度创新方能破解融资难
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绝非一蹴而就,但我们曾不止一次看到,过去非常强大的企业可能在一夜之间债务节节上升,又或许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在强弱变化如此之快的当下,小微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外经济学家眼中,他们如何看待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2012金融服务高端论坛上,他们一一提出大胆而又具创建性的见解和建议,与小微企业、监管部门和银行一起寻求贴近再贴近市场的方法和路径。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
中小企业壮大是概率问题 在成长过程中营养要跟上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它们数量众多、影响巨大,在创新等方面体现出优势。在当前经济波动期,从政府政策到金融界都对它们进行支持,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其实,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还有一些特点值得关注。
先讲个故事。2003年,三位中国学生曾向麻省理工学院一位知名的宏观经济学教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您看来,美国与欧洲、日本经济有何不同?这位教授回答:不同之处在于现在美国最厉害的那些公司差不多都是20年、25年前发展起来的,而在欧洲与日本经济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的公司都是40年、50年前发展起来的。
他的回答让我很受启发:他看出了经济状况与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2003年正值美国经济如日中天。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不长的时间内从大量中小企业中 杀 出了一批世界级一流企业。中国经济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阿里巴巴、腾讯和联想等一批昔日的中小企业已经成长为大企业。它们不仅带来了大量就业,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力实现阶段性跳跃,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投资、出口和消费都受到极大冲击,未来中国经济靠什么发展?毫无疑问,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而创新的载体还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你看美国那些富有创新力的企业大都是中小企业。它们会抓住一种新的需求,研发出一种新的产品,而一开始谁都不知道这个企业是谁;硅谷现在听起来是令全世界仰望的一个名词,可当初那些创业者都是在地下室、车库里创业的学生。虽然中国是后发国家,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了上述特征。
那些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假以时日,可以成为未来占据领导地位的公司。但是,今天你不为它们服务,可能它们就没有了未来。可是该如何识别出那些中小企业可以成长为大企业,甚至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呢?
马云当年的一段话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答案。1999年,互联产业刚起步,阿里巴巴还名不见经传。日本软银曾投资了大量互联企业,他们来到北大,让当时一批互联的先锋介绍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商业模式是什么。马云当时也在,可那时候他还没有为阿里巴巴选定商业模式。马云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你们问一个刚刚设立的公司,将来可以靠什么赚钱?就等于问一个小孩子,打算怎么赚钱。小孩子要考虑的不是赚多少钱,而是现在给他更多的营养,让他好好长大。你现在就让小孩挣钱,他只能去放牛,那他一辈子可以赚多少钱呢?我当时想,马云这样讲,谁会给你钱呢?但是,阿里巴巴后来快速成长起来了,今天已经做到了每年1000多亿元的销售额。
马云的回答让人思考:在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中,怎么把这些资源投入这些未来能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
我想,企业有美好的未来,金融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如果金融老是服务现在很强大的企业,谁知道15年后它们是否还会很强大呢?即便15年后它们还是很强大,那么经济又会怎么样呢?没有今天的小企业不断成长为明天的大企业,经济就会有问题。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今天很小的企业,不是靠拔苗助长,而是用创新市场、结构转换的机会做大呢?我的看法是,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一定是好的创业氛围、要保障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氛围。同时,不要过多的去偏袒,要普世的优惠,谁来都是这一样的。因为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是一个概率的问题,要普遍地给予它们服务。
我到企业去调查,发现它们遭遇麻烦很多:报表、填表不断,更大的麻烦是碰到很多限制。这是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要让它们发展得好,就要给它们足够的服务。最近我去了深圳福田区,那里有上万家企业。很多企业最早都在此起家、之后搬到其他区开设工厂的,但它们还是要把办公室设在这里。腾讯已经成为互联的巨头,但他们仍然在这里保留了最初的办公室,而且为福田区创造了数亿元的税收。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是企业的福地,这里服务好。这里的区长、区位书记都和企业都很熟。但不是说熟悉了,他们就会三天两头给企业好处,他们所做的,就是提供普遍的服务,创造一种好的创业创新氛围。
对于银行来说,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好的创业氛围呢?就是要改善服务。具体建议为:
第一,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成长性,要给它的成长提供一些较长的贷款,现在,我们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太短了或者说长短的匹配太差了,要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营养要跟上。
第二,拨出一部分外汇存款作为专门扶持小微企业的银行储备金。现在中国经济出口困难,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建议将对外投资代替对外贸易。我们带钱过去,帮别国搞基础设施建设,只要对方自然资源禀赋好,未来还是可以还给我们的。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对外投资来推动对外贸易,但是金融支持远远不够。
第三,现在很多超大银行都愿意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不是不可以。但超大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就好像 大象对蚂蚁 ,尽管大象的态度非常好,可以蹲下身来,用放大镜去研究一只蚂蚁。不过,由于两者结构不匹配,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可以换一种思路,超大银行可以作为 批发银行 ,将贷款批发给那些规模小一些的金融机构,让后者直接为小微企业服务。
第四,构建 生态环境 。现在很多地方构建的是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住宅打通的综合体,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量不同的金融机构集中进去 大银行、小银行、PE、VC中间你无需再招华雄和袁术。不但如此,这些不同的金融品种还要有信息交换与分享的氛围由此国际投机资金的融资成本较低的现象也将持续;加之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化。其实,服务小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成本高。因为你不知道谁会是20年之后的微软,不知道谁是下一个马化腾。所以,需要专业机构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品种提供专业性非常强的金融服务。
只有构建出有利于中小企业的环境,才能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脉搏。不仅能对抗短期的波动,还能将生产力水平拉到超过劳动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上升的幅度之上。
(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惟有制度创新方能破解融资难
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来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最终的解决主要还是要靠商业银行体系。但目前,银行业与小微企业存在三个不匹配。
第一,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小微企业经济成分不匹配。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股权结构基本上是以国有或公有为主,这与以民营经济、私营经济为主的小微企业群体对比,首先从股权结构和经济成分上就不匹配,这会潜移默化地在各个方面影响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融资。
第二,银行业的发展战略与小微企业的客户规模不匹配。举例说,现在就连城市商业银行,也都举着要 做大做强 的旗子。不少地方政府,把省范围内的城市商业银行整合起来成立一家区域性的比较大的银行。但它更多是为地方企业和大项目提供融资和便利,而不是为了小微企业。
第三,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和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不匹配。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弱,最重要是透明度不够。这与银行以大中型公司客户为主要对象的比较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匹配的。
这些问题深层次地存在,如果不在体制和机制上动大的手术,问题的解决只能是非常缓慢的、局部的,难以得到全局的结果。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多是要从宏观制度角度去看。总体上来讲,至少有几个方面需要大力推进。
首先是要加快金融改革。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使得大中企业在债券市场以更低成本获得融资,它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就不会像以前那么高。另一方面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由于大企业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商业银行就不得不考虑少做一点大型企业,多做一些中型和小型企业,以稳定自己的收益。通过这些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大中型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主动来做小微企业业务,而不是现在的半推半就。
第二是实施政策性金融体制改革。在国有经济主导的环境下,很有必要发展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制。2003年以后,一些大银行整体上市之前得到国家外汇储备注资。那么是否可以组建一批政策性的银行,以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开展业务。在日本和德国,都有非常成功的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制。中国市场大,可以试行一批这样的金融机构,国家还可以适当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甚至给予一定的补贴,让他们来支持小微企业,使之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一个主要方面军。
第三是吸引民间资金,积极稳妥地发展一批小型商业银行。除了政策性金融体制,商业性金融体制也需要创新。目前大银行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他们可以做小微企业但程度有限。因为他们都是上市银行,对资产、负债、不良资产等方面都有很多限制。小微企业不良率高是正常的。大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不良资产水平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因为他挑了他们中最好的一部分去做,而且除了抵押还是抵押。我认为,应该有一批银行客户定位就是小微企业,门当户对地专心致志地做小微企业。
第四,监管体制也要创新。如果说出现一大批这样的小型商业银行,那么要有专门的监管部门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在未来的监管系统当中,要有专门一块对小型商业银行的监管体制。我觉得监管部门完全可以开发一套系统,你要开银行,我就把这个系统给你,你的业务就在这个系统里面做,你的定位就是小微客户,然后我来监管你。除了以上四方面外,还有必要大力推进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担保体系建设。
当然,我们的理念也需要进行更新。通过这些制度的创新,我想直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是迫使存量的银行,能够把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第二是做出一块增量,直接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和输血。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就在于此。他们有一个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还有一个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体系。这批小型商业银行客户定位就是小微企业。实现这两个目标是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基本保障,同时从长期来看,也是中国增加和稳定就业、提高人民收入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海浦发硅谷银行行长魏高思
建立银行企业风投 三角关系
我的整个银行职业生涯都是在和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工作中度过的。
我在美国硅谷银行工作已经有22年的时间,美国硅谷银行只和科技企业进行业务服务,包括各个阶段的企业,从初创的,到成长期的,再到非常成熟的大企业。在美国,我们在这个市场有60%的市场份额,同时我们已经在英国、以色列和印度都有了我们的分行或者是业务。而在最近我们也在中国开始了业务。我们已经和浦发银行合作了相当一段时间,来成立一家专注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资银行。
实际上,美国硅谷银行自1999年以来就会定期拜访中国内地。从1999年到2005年,我们经常隔几个月就会来到中国,来到上海考察,2005年我们在上海淮海路开设了我们的第一家代表处。
我们来到中国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我们在中国看到了非常高速成长的创新产业。第二,我们在中国观察到了非常大量的风险资本和风险投资。第三,我们觉得中国的银行业还不太了解应该怎么帮助那些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我们既希望来到中国之后可以为中国的创新产业带来帮助,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双方股东,也就是浦发银行和美国硅谷银行都能够带来收益。
今天,我想介绍的是我们认为的一种能够帮助中国创新产业增长的最有效方式。
现在,对于最高效帮助创新产业成长有一些误解。我认识很多企业家或者是创业者,他们都告诉我,他们很清楚应该怎么去融资或者帮助在中国的企业去融资。但他们的想法,与我理解的完全不一样。一些创业者认为所有融资都应该通过风投完成,而一些创业者认为所有融资应该通过银行贷款取得。我觉得这两种想法都不是最好的。风险投资对企业来说成本是非常高的,因为风投家需要非常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银行贷款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是很大的,尤其是对于创新产业的创业者。这对银行或者是对于创业者都是有很高风险的。所以我们相信,为创新企业提供的最高效的融资方式是结合了风险投资和银行贷款。对于企业来讲,风险投资就好象是一个基础,在风险投资的基础上,银行贷款可以作为杠杆,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去获得融资,降低他们股权的稀释。如果说只是完全采用风险投资或者只是采用银行贷款,要么就是成本太高,要么就是风险太高,这对中国发展自己的创新产业来说都是无法最有效率的。目前为止,在所有做业务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建立的关系都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说,我们服务的企业,风险投资还有我们自己的银行。
我想要澄清一点的是,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这种投资和贷款一起的模式,是指我们建立的关系是三角形的。我们知道有一些银行或者是有一些机构正在尝试贷款和投资一起做的模式,我会祝愿他们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比较有问题的。因为投资和贷款所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和想法。如果是同一批人来做,他们甚至要自己和自己做斗争。
海口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开利空调修理报价商洛白癜风医院在哪
-
贴片晶振的小型化带动未来的科技发展经济状
区块链 | 2019-07-16
-
京东联手中电信布局农村电商
区块链 | 2019-07-15
-
物联网板块投资价值体现重点关注受益股
区块链 | 2019-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