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

改运营商终结20年国内语音漫游费流量漫游费

区块链  |  2020-08-15  |  来源:潜江物联网云平台

运营商终结20年国内语音漫游费?流量漫游费仍存

导读:近年来,三大运营商集团不断实施集约化改革。将市公司的权利逐渐集中到省、集团,各地区的财务、络建设、套餐制定等相对独立的要素也逐渐统一、标准化,相对而言,原本因为各市割据结算产生的漫游费,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

继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宣布计划逐步取消漫游费之后,中国联通也于8月18日宣布10月1日起取消集团统一套餐的漫游费。在语音业务收入下滑了4年之后,三大运营商似乎终于下决心给这个争议了20年的收费业务画上句号。

当然,与之一起落幕的,还有支撑了电信业百年辉煌的话音时代。2011年,中国移动语音业务触及天花板,MOU值(平均每户每月通话时长)达到历史最高的525分钟,其后一直下滑,目前已降至416分钟。随后,中国移动语音业务在2013年出现首次下滑,从3680亿元降至3557亿元,跌幅3.4%。

取而代之的,则是飞速增长的流量业务,年,中国移动DOU值(平均每户每月上流量)分别为36M、72M、155M、339M,3年增长了接近9倍。增速持续攀升,2016年上半年,移动DOU值达到589M,同比增长112%。而且,2015年,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也首次超过语音业务收入,达到3475亿元,占比52%。

时代的变革,或许是漫游费取消的主要推手,因为随着、短信业务量的萎缩,漫游业务的需求也随之减少。正如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在业绩交流会上所述,只有4%的用户还有国内漫游,取消漫游费,对联通的收入影响不大。

但是,对于与漫游费朝夕相处了20年的消费者而言,漫游费是否会随着时代的变革从语音转移至流量业务,或许会引发新的争议。

漫游费的根源

事实上,从始至终,漫游费设立的出发点并非盈利业务,而是控制不同地区、不同集团之间电信企业竞争能力的成本策略。

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东西部地区电信基础其商标维权也委托了多家律师事务所和相关机构。作为其代理人之一的和君创业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设施发展严重不均衡,西部地区的络资源、用户数量远低于东部地区,平均每户的覆盖成本也高于东部地区。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东部省份移动的资费相对低于西部地区。

由于移动络的便捷性,这很容易导致西部用户在沿海城市开通业务、使用西部络的情况出现。由于运营商自成立以来一直各省、市、县公司保持相对独立运作,自行管理业务、收入、财务。这种情况会导致西部省份花钱建、东部省份乘凉的局面出现。

出于这种考虑,当时邮电部制定了《关于加强移动机管理和调整移动资费标准的通知》,规定移动需收取0.6元/分钟的自动漫游费。而漫游费的产生,也基本以市为边界,A市用户在B市进行语音、短信业务时实际上使用的是B市运营商的络,而B市运营商则会向A市运营商要求支付漫游结算费,以弥补其成本,而A市运营商则会向用户额外征收漫游费,用于给B市运营商结算。

事实上,漫游费的产生像极了在上世纪盛行的地方保护主义,通过给竞争力较强的外部竞争者设置成本门槛,保护本区域企业的在发展初期的成长。

其后,虽然国内运营商多次分拆、重组,但省、市垂直的行政区域划分、管理体系在初期并未发生改变,市级运营商对省、集团只服从人事调动,但保持财务、络运营的独立性。一定意义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大大小小相互独立的几百家市级运营商组成了三大运营商。不同市区间的运营商需要频繁结算,运营商需要向用户征收额外的漫游费,以维持此类结算所产生的成本。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集团不断实施集约化改革。将市公司的权利逐渐集中到省、集团,各地区的财务、络建设、套餐制定等相对独立的要素也逐渐统一、标准化,相对而言,原本因为各市割据结算产生的漫游费,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

但是,在全国络覆盖基本完善之后,各区域运营商会不断针对当地经济情况、本身实力推出各种优惠的资费套餐。举例而言,A市移动公司推出低于全国均价的套餐以抢夺A市电信、联通用户,但如果不设置漫游费的成本门槛,这种资费套餐会迅速蔓延全国各省,冲击其他地区的移动公司。对任何一家运营商而言,这种内耗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局面。此时,漫游费就成为运营商集团在各市公司之间构筑的护城河,目的在于维持各地区之间的管理平衡,以及给各省公司保留一定的利润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30多年来,虽然电信资费不断下调,但漫游费仅调价一次。2008年,工信部出台《关于降低移动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的通知》,将漫游费征收上限从0.6元/分钟降低至0.4元/分钟。到目前为止,存在漫游费的场景中,收费均沿用该标准。

流量漫游费仍存

2010年之后,语音业务明显增长乏力,三大运营商陆续推出了长市漫一体的3G业务,这类集团统一定价的业务中,无论是否发生漫游场景,通话收费均降低至市话标准。但是,一些地方公司推出的优惠套餐中,仍然会存在本地通话时长之类的限制,本地通话时长使用完毕之后,仍然会产生漫游费。

从本次中国联通强调的取消集团统一套餐的漫游费来看,漫游费仍会在部分场景中存在。

更主要的是,虽然目前的流量业务中没有流量漫游费的概念,但流量漫游的案例却不在少数。

跟语音业务一样,跨地区产生流量业务时,运营商之间也要产生数据结算费这也是阿里众多投资中最让人看不懂的用。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在3G时代,不同省份之间的数据流量结算费用,最高达到0.5元/M,甚至比套餐里的流量价格还高。当时,套餐流量价格约0..5元,而套餐外流量价格为1元/M。4G时代,套餐外流量价格降至0.29元/M。不过,目前并未获悉运营商不同省份之间的流量结算价格。

而在三大运营商向用户推销的诸多流量包中,均会存在本地流量、国内流量的区别,而本地流量的价格均低于国内流量。

以中国移动为例,2016年6月,中国移动在北京地区推出46元专享4G套餐,该套餐包含1.5G的本地流量。相比而言,中国移动集团统一的128元套餐也不过只包含了1G流量,本地流量的优惠可见一斑。不过,如果该套餐在北京以外的区域使用,其流量价格则按照0.29元/M定价。

同样,在支付宝的流量充值界面,1G的全国流量售价为47.5元,而1G本地流量则售价45元。当然,在天猫商城上,本地流量的优惠力度更大,基本为全国流量的80%左右。

或许,在当前集团统一制定的流量业务定价中已经考虑了各省流量结算时的成本,这也是本地流量优惠于全国流量的直接原因。如果运营商能够改变运营体系、组模式带来的成本,相信流量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络信息,不代表ITBear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依据。

云浮哪里能治疗白癜风
十个月的小孩肚子胀气怎么办
益阳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