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工智能

可穿戴的深度与广度一次机会和一场考验

人工智能  |  2019-07-28  |  来源:潜江物联网云平台

对于如今身处可穿戴风口的玩家而言,往往都秉承着一个简单的逻辑:可穿戴设备市场处于爆发初期,生态系统也在逐渐形成,再不进入就晚了。就好像一辆刚刚进站的长途大巴,人群汹涌,争先恐后地一涌而上:国际巨头们想坐实驾驶位,要的是 领导 ;互联企业们对售票员的位置虎视眈眈,争的是 地盘 ;而创业公司和那些中小型企业们争抢着乘客的座位,求的是 入场券 。

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辆大巴何时能驶入快车道。

即便如此,我们能够确定:这辆 大巴 的体型将无比庞大。根据调研机构CCSlight的预估,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有87%的比重是属于手腕相关产品,包括6800万支智能手表以及5000万支智能手环。作出类似预测的还有BergInsight,根据其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1900万台,而2018年将突破1.682亿台,年增长率将达54.7%。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具有惊人的预计市场存量赋予的 深度 外,可穿戴设备本身的特质也决定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 广度 。可以看到,可穿戴所涉及到的产业类别极其丰富,包括、材料、系统、软件、物联、云计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电池的续航能力、移动健康、移动医疗技术、大数据、与智慧家庭和车联创新融合应用、外观设计及精细制造等环节。这些环节对最终的用户体验都至关重要,木桶中的盛水量多寡永远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哪怕在外观和交互上无可挑剔,一款需要一天三冲的智能手表是不会俘获消费者的。

虽然竞争的残酷决定了 赢者通吃 的市场法则,行业地位和可支配资源也决定了绝大部分厂商是无法参与巨头们动辄上亿美元的 圈地游戏 。但所幸的是,可穿戴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给了所有厂商一次公平参与的机会。

不过与其说是 机会 ,不如称之为 考验 更为合适。可穿戴设备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和发挥作用,最大程度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等,都将是所有参与者们面临的难题。

不仅如此,这个 考验 对大部分厂商将更加艰巨。当市场上仅有一家领导者的时候, 站队 是不存在的,而当 领导者 的数量上升到5个、10个时,选择哪款芯片、用什么操作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中小厂商认真权衡行业趋势和自身优势来作出判断。 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种剧本在科技圈并不少见,诺基亚就曾以身试水,押宝微软,谁也想不到 再回头已百年身 。

机遇与危机并存。巨大的利益伴随的是高风险,但是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行业趋势、自身优势,并把三者相结合,中小企业的逆袭之日并不遥远。2015年4月28日在深圳召开的OFweek中国可穿戴设备高峰论坛邀请了行业大拿,包括腾讯、华为等业界领先企业,分享他们对于可穿戴发展的思考,同时可穿戴设备行业人士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可穿戴产业的发展前景。

更多精彩点击专题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如何消除小儿积食

小儿积食发烧怎么办

小儿积食发烧症状

儿童消化不良腹胀怎么办
小程序如何开发
云南省特色植物药什么牌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