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Fellow童文激活5G生命力之路
6月12日~6月1 日,由IMT-2020 ()推动组(以下简称推动组)主办的2017年IMT-2020 (5G)峰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工信部领导及国内外主流移动通讯及相干运用单位专家出席会议华为Fellow暨华为无线CTO童文博士在会议上做了“激活5G生命力之路”的演讲童文认为,推进组是5G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机构,也是一个主要的推动5G全球标准统一的机构,推动5G的创新和5G技术的验证华为作为推进组的关键成员之一,目前在IMT-2020(5G)技术试验中获得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如今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才让5G成为现实,下一步要采取行动,把5G推向市场
华为Fellow暨华为无线CTO童文博士在2017年IMT-2020 (5G)峰会上发言
构成5G的生命力源泉:统一空口和络切片
从去年以来,全球5G的发展明显加速,标准化获得重要进展并是分阶段来推动,全球统一标准也变得越来越近在加速发展的进程中,5G要始终坚持有一个长时间的视角且不忘初心回到最初,5G的愿景是建立一个基于统一标准的统一络,来改善所有行业,影响所有行业支撑这个愿景的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统一的空口,另一个是端到端的络切片技术这两个支柱构筑了一个创新的平台,甚至是面对未来20年甚至25年的唯一一个平台,使得5G的生命周期更长
两个支柱奠定了5G革命性创新的基石,支持着未来5G的发展5G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络的升级,而是跨行业数字传输的一个融合在实现5G愿景的过程中,5G和各行业重合在一起会拓展出一片更大的运用图景, 连接起一个个超越通讯技术乃至信息通信技术范畴的生态系统相比以往的 G或者,5G是更加充满活力的、更具创新的一代通信技术,它的市场更大,生态系统也更具生命力
激活5G生命力之路:更创新、更灵活、更协作
目前5G正处在一个很好的发展时期,但5G愿景的达成需要技术创新,从而也带来了很多技术挑战面对挑战,需要基于先进的技术、空口、灵活的络,展开更加紧密的协作,使得5G的生命力源泉流动起来,激活5G生命力从标准化、生态系统、ICT行业的角度出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更加先进的技术
要实现5G比4G有跨越式提升,不能只是旧技术的重新安排,而是需要全新的技术,从而面临着更多技术挑战比如,在同样的基础设施和标准上频率效率如何大幅度提升,端到端的络时延如何降低10倍,C波段上如何得到更好的频谱效率及更低的时延络云化使得无线架构发生变化云化技术能把蜂窝小区连接起来,把终端连接起来,从而改变络接入的拓扑图,极大的提升了络的效力利用物理站点和逻辑站点解耦,控制和数据解耦,下行和上行解耦,在无线侧进行络架构的创新试验证明信令的开销降低了81.2%,传输的时延降低了94.9%,连接密度增加了200%,络边沿的频谱效率提升了200%
更加灵活的络
与以前的移动通信络不同,在5G新的络架构下,很多灵活的参数结构被引入进来这就需要在同一个无线的频段内可以灵活的安排业务,而且这个创新不应该受限制,应该是特别灵活的、可编程的,于是在RAN层面上的络切片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RAN切片的概念就是带宽可以做到尽量的窄,时延也会降得尽量的低,而其他方面也会依照用户的喜好进行灵活的安排,进一步也能满足垂直行业的各种需求总之,5G络创新的一个关键就是可以在空口上同时开展不同的业务,相应的配置也进行差异化处理,因此络切片能够给系统带来超高可靠性和超低时延
更加紧密的协作
华为在推动组的领导下已展开了很多的项目,基于推动组提供的平台,目前已顺利完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5G技术研发试验在怀柔外场,华为部署 0个5G终端、 个5G站点,规模外场测试已形成在C波段上的试验结果显示,小区下行速率峰值超过18Gbps,单用户下行速率峰值超过了6Gbps另外,华为在同一张络下对空口切片技术进行了成功的验证,为在C波段下完成ITU的要求,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华为也积极和全球运营商一起展开合作在垂直行业方面,华为积极参与了5G汽车联盟(5GAA)另外也和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也进行了自动驾驶方面的合作
5G未来会影响所有行业,推动跨行业同盟的成立势在必行如今,不仅仅是传统的通讯行业或信息通讯行业,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行业加入进来,共同为进入5G时代做准备这就会涉及到不同行业的标准化进程,因此5G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5G的发展,技术上更具创新性,构建更加灵活络,积极展开与其他国家其他行业的合作,促使5G愿景最终达成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教育培训微商城宝宝上火的症状有哪些
九个月宝宝吸收不好怎么办
-
NFV驱动网络架构转型
传感器 | 2019-07-16
-
上海控安刘虹工控系统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同
传感器 | 2019-07-13
-
社交诈骗量身定做砍价骗局不断朋友圈杀熟几
传感器 |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