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怀念少时读书的快乐
常常怀念少时读书的快乐,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手边抓到什么书,就囫囵吞枣地吃下去,完全不加辨别。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这个假期,我们将陆续推送本刊记者的私人书单和读书心得。春节长假,忌暴饮暴食,忌“农药”“吃鸡”,宜陪家人,宜读好书。
常常怀念少时读书的快乐,阅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手边抓到什么书,就囫囵吞枣地吃下去,完全不加辨别。睡觉的时候躺在被窝里看,上课的时候遮遮掩掩,藏在桌肚里看,爬树的时候坐在老树的枝桠上看,太阳从树叶的间隙里照进来,两条腿猴子一样垂下去。这些幸福时光被封在了水晶里,我久已没有享受这种乐趣了。成年之后的读书更像角力和赛跑,不得不讲究目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在庸常生活中,撕扯出有限的精力和好奇。常有读到一半就丢下的书,像没有下完的棋,开封即弃的酒,来不及告别的恋爱。这些书东一本西一本地,脸朝下胡乱扣在那里,摊开在中断的页码,提醒着自我的荒废。
过去的2017年,以我个人狭窄的阅读趣味,看过并且觉得不错的书如下:
小说
1、《走在蓝色的田野上》 克莱尔·吉根 著
马爱农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克莱尔·吉根,极其低产的爱尔兰女作家,这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八个短故事,却耗费了写作者八年光阴。她的小说获奖无数,被认为是水准稳定的大师级作品。其中《走在蓝色的田野上》《护林员的女儿》《花楸树的夜晚》几篇尤其清冽,仿佛蘸着紫墨水书就,在爱尔兰诡异的野风中翻动。吉根曾经来到中国,并开设过一个短期的写作培训课程,在学生眼里,她害羞,笨拙,她告诉他们,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她从不相信天才,本质上,所有的创作都是关于时间,关于不可挽回的损失。
2、《大裂》 胡迁 著 九州出版社
知道《大裂》这本书是因为胡迁的自杀离世,新闻里看到他的照片,一个长得好看的男孩,干净羞涩,因为个子太高,而有一种格格不入和屈尊俯就的姿态。《大裂》是这位青年导演在台湾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作品,这本书收在购物车里久久没有下单,因为我对类似征文作品都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那不过是青涩的处女作。结果我错了,《大裂》非常精彩,有真正的荒诞和洞见,阅读的过程如同一场漫长的撕裂。我记得一口气读完的那个下午,我们家旁边的shopping mall恰好在那个时候燃起了熊熊大火,救火车呼啸而至,交通彻底瘫痪,空气中充满烟雾和焦糊的味道,不断有燃尽的灰屑飘落,像在下一场黑色的雪,我拉着孩子奔跑在一个灾难片里。我甚至觉得,势利的文坛可能已经失去了它最有潜力的天才作者。
胡迁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 弗兰纳里·奥康纳 著
张小意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前些天看到几个朋友同时在推荐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的本质和目的》,似乎是奥康纳在某次课程中的分享,这几乎是我看到的关于小说秘密的最中肯和精确的一次表述。很多作家乐于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但每个写作者情况有别,你在中间能收获的不过是一鳞半爪,像奥康纳这样一次性说出大部分真理的并不多见。跟克莱尔·吉根不同,奥康纳相信天才,她写作是因为她有天赋,她有把日常小事书写得波云诡谲的能力,总是能在现实中把富有启示意义的瞬间辨认出来。这个天才女作家在我这个年龄已经死掉了,死于红斑狼疮。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她童年时的经历,据说她5岁的时候曾经教会矮种小鸡倒退走路,当时百代电影公司派人到她家拍下了这一绝技,并作为滑稽短片在全美上映。她后来写出了《鸟禽之王》,可惜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奥康纳三部作品中并未收录。《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里的故事大多跟死亡有关,这位天主教徒总是在打量着信仰、道德和伦理,幸运的是,她一生都没有遭遇过真正的怀疑危机。
4、《山区光棍》 威廉·特雷弗 著
马爱农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个漂亮姑娘失手杀掉了她的残疾妹妹,陌生的青年人出于同情,出庭作伪证帮她脱罪,之后他们长期保持着朋友关系,谁也不敢朝爱慕的方向多走一步,因为那个秘密始终横亘在他们之间:他知道她杀了人,她也知道他知道她杀了人。
一个孤独而可笑的单身汉,爱上了他朋友的太太,他是他们家的常客,一个拿不出手的客人。突然,朋友要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老单身汉惊慌失措,他试图在他们的新家附近买房子,跟他们共同生活,秘密的爱慕惨遭暴露。他们逃也似的丢下了他,他再也不能追上去了。
一个沉默的年轻人,每年都去拜访海边一对富有而无子嗣的夫妇,谁也没有对他说过什么,但他还是猜到自己是老先生的私生子,等这对夫妇过世,他将继承整座农庄。在餐厅里,他对一名纤弱女子一见钟情,女人显然有一个糟糕的丈夫,丈夫不体面地喝到烂醉,他帮助女人把她肥硕粗鲁的丈夫扛回房间,醉汉睡得不省人事,他们俩就在旁边的地毯上做爱。他第一次有了滔滔不绝的愿望,想向她和盘托出自己的身世,想带她去看农庄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他很快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失意女人用来报复丈夫的泄愤工具。
……
这些故事里有什么共性吗?有的。所有的故事都关于根本来不及成形的爱,和必然来到的崩坏。
5、《佛罗伦萨的神女》 萨曼·鲁西迪 著
刘凯芳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佛罗伦萨的神女》刚刚出版,就成为当年布克奖的大热门,伦敦大学教授约翰·萨瑟兰宣称,如果这本小说赢不了布克奖,“我就把我这本样书撒上调料,吃了它。”
这本书最后没有得奖,但事实上,鲁西迪写的小说,根本不需要调料,你就可以一口吃掉它,它们总是充满奇幻的想象,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滔滔不绝如同说书人,故事性相当强,本身已经调味得很丰富了。《佛罗伦萨的神女》发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久的16世纪,在东方莫卧儿王朝时的印度,在西方美第奇政权时的意大利。历史之必然潮流的镜像,是偶然性、阴谋与爱情。东西方跨文化一直是印度裔英国作家鲁西迪最钟爱的母题,他也具备把历史和哲学融入通俗小说的能力。
6、《骑兵军敖德萨故事》 伊萨克·巴别尔 著
戴骢 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每个故事都特别短,但是让你倒抽一口凉气。在《欧洲人》杂志选出的一百位世界最佳小说家的榜单上,巴别尔名列第一。博尔赫斯、厄普代克、马雅可夫斯基、爱伦堡、高尔基、海明威统统是巴别尔的拥趸。巴别尔冷静又残酷,关于战争、关于政治,他在书写中永远把残忍的真实置于道德之先,近乎不仁。
7、《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上海文艺出版社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著陈以侃 译
仅其中《黑暗茫茫》一篇就让这本小说值回票价了。
文艺评论与人文社科
1、《绝对批评》 罗伯特·休斯 著
欧阳昱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尚属婴儿期”的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来到纽约,并成为《时代》的艺评人。当时的纽约已经从罗马和巴黎手中接过了文化中心的接力棒,蒸蒸日上的当代艺术成为战后文化的焦点,罗伯特·休斯亲身参与和目睹了整整三代杰出的画家和雕塑家,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绝对批评》就是对这一文化轮回的评述与反思,一部每一句话值得重重下划线的精彩评论。
如果你看过罗伯特·休斯制作的纪录片《蒙娜丽莎的诅咒》,你会更加理解这位艺评人对古典的敬意和对流行文化贪食症的反感。从上世纪70年代起,艺术品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变成昂贵的商品,这种高歌猛进皆大欢喜如同一剂毒汁,从此伤害了艺术。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大收藏家思库尔在拍卖中将几百元到几千元收藏来的作品拍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高价,这场拍卖后来被视为艺术品成为商品的开端。艺术家劳森伯格怒气冲冲地闯入拍卖后的庆功宴“砸场”,他对思库尔说,“你甚至都没有给我送束花,我拼命工作,却让你发了大财。”
西装革履的商人拍着艺术家的肩膀提醒他,“你想想你现在的画是什么价格了?我这也是在为你工作呢。”
艺术家恍然大悟,进而转怒为喜,他们握手言和,相约要以新的市场价格订购以后的画作。劳森伯格在纪录片里仰头迸发出猎人般的大笑。罗伯特·休斯纪录下这个场面,他喻之为“诅咒”,这位年轻时候留着嬉皮士披发,在打字机上兴奋地敲打的艺术评论家,年迈之后变得像一头斗牛犬和沙皮狗的结合物。他要么不说话,要说话就是绝对批评。他上门去挑战安迪沃霍尔的藏家,发出各种诘问,藏家在罗伯特·休斯离去后摇着头说:他可真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家伙。
2、《竞争的艺术》 塞巴斯蒂安·斯密 著
程雪 董欣然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贡布里希说得好,“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任何艺术,归根到底都是背后的人。
弗洛伊德和培根,马奈和德加,马蒂斯和毕加索,波洛克和德·库宁,八位杰出的艺术家,四段亦敌亦友的交情,友谊与背叛,模仿与超越,真正的对手总是互相成就。“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这场婚礼所涉及的关系复杂到令人头大——不仅因为新郎是罗娜的儿子,然后他自己现在娶了罗娜的侄女吉蒂,而且还和新娘安妮·邓恩有一腿;更重要的是,弗洛伊德和迈克尔·威沙特之间也有一段情……这样弗洛伊德就处在一个异常尴尬的位置,他和新娘、新郎还有新郎的母亲都发生过关系。”即使不作为艺术史和艺术评论、本书作为八卦史料也是相当的好看。
、《小说机杼》 詹姆斯·伍德 著
黄远帆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英文名为《How Fiction Works》的小书,顾名思义是一本教授如何创作小说的书。作者自己在序言里开宗明义,说约翰·罗斯金曾在1857年写过一本名为《绘画原理》的入门小书,罗斯金本人并非天分高明的画家,但是他的文字表达能力不错,眼力和判断也好。“令人惊讶的是,小说方面这类书却寥寥无几。”这大概是激发詹姆斯·伍德写作这本书的原因。詹姆斯·伍德视福楼拜为现代小说史上分水岭式的人物,在他之后,“自由间体”发扬光大,现代叙述得以发端。
伍德的文笔让这本书妙趣横生,评论家花了大量心思在小说的细部上,比如细节、人物、语言和对话的处理,作家心得颇多,例子举到飞起。但小说中另有一些核心命题却只字未提,比如间架结构,叙事逻辑与时间线性,故事的立意、主题和思想,这些是小说写作中的大力金刚,如同建筑中的承重墙。那些想要学习写作小说的人看完这本书会觉得遗憾,而那些已经开始写作小说的人则大大松了一口气。
詹姆斯·伍德在序言里说,他很欣赏米兰·昆德拉谈小说艺术的三本书。“但昆德拉是小说家,散文家,非奋战第一线的批评家。有时我们希望他的手指能再多染些文本的油墨。”他在挖苦昆德拉读书太少呢,这句话其实恰恰可以反过来挖苦他自己,伍德就是手指上油墨沾染得太多了,要写一本教人写小说的书,他自己的小说写作实践似乎还远远不够。
目前正在看他的另一本书,《不负责任的自我》,副题是“论笑与小说”。分析喜剧原理如同拆解一个玩具,书中最让我发笑的部分不是喜剧本身,而是看詹姆斯·伍德一本正经地剖评那些小说中的笑点。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一个书呆子的幽默感,何况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书呆子啊。
4、《图画史》 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 著
万木春 张俊 兰友利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霍克尼找到一个有趣的小切入口来谈艺术史:图像。这本书的风格就是霍克尼的风格,他简直是在用他一贯的涂鸦方式来书写历史呢。从洞穴石壁画到电脑合成图,人类所面临的命题其实并未改变,就是如何把现实中三维的物体,摊平到二维的图像中去,不论是协助作画的镜子、摄影、还是电脑呈像,技术手段的更迭并未改变图像的本质。这本书是霍克尼和盖福德的对话录,而霍克尼的见解显得更加朴实和通达。
这本书的优点是谈话中所有提及的艺术作品都附有彩色插图,方便阅读时参照。缺点是过于宏大,出版方选用了极其厚重的铜版纸,精装封面和16开的大开本,硬生生地把一本朴实、愉悦、诚恳的小书做成了一本重到搬不动的大部头画册。我没有办法在任何一个惬意的时刻捧读它,只能把它像块砖头一样搁在那里,叹着气艰难地翻动。
5、《马奈的绘画》 米歇尔·福柯 著
谢强 马月 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
福柯借艺术谈哲学,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他那《这不是一个烟斗》,关于玛格利特的同名画作。哲学家谈画、评画,在近当代的法国思想界并不鲜见,很多法国哲学家都具备相当的艺术造诣和鉴赏力,艺术作品常常成为他们的靶心或工具。《马奈的绘画》来自福柯1971年在突尼斯的一场讲座,在演讲中,他对马奈的十三幅重要画作展开论述,对何为观看及绘画的物质属性做了新的诠释。事实上,在1966年福柯的《词与物》大获成功之后,福柯曾经专门对马奈下过功夫,马奈处理油画空间的方式,他对“表象之光”而非“实体之光”的使用,以及他对“观者”位置的界定,这些都对福柯深有启发,也催生了他的目光考古学。福柯的终生伴侣德菲尔说,福柯曾经对此做了大量的笔记,并曾写下一百多页关于马奈的文字,这些书稿后来散佚或销毁了,能从中窥见福柯想法的,就留下了这场关于马奈的演讲。
6、《沉疴遍地》 托尼·朱特 著
杜先菊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托尼·朱特的每一本书都不负期待,如果你觉得《战后欧洲史》、《未竟的往昔》等大部头过于厚重,可以先从《沉疴遍地》这本小书读起。战后欧美生活的基石——福利、安全和公正,正随着经济的崩溃而被迫接受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是否有根本性的谬误?文明的发展是否正在成为文明本身的绊脚石?在民主已经付出了其代价之后,面对公平和效率之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托尼·朱特在其中浓缩了他对整个20世纪历史与意识形态兴衰的思辨,这是一本从过去写给未来的书,它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薄。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号
(编辑:王怡婷)
薏芽健脾凝胶疗程亳州治疗癫痫病医院心脏前壁心梗
治疗阳痿的方法尿少心力衰竭吃什么药
常用安全感冒药
-
NFV驱动网络架构转型
传感器 | 2019-07-16
-
上海控安刘虹工控系统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同
传感器 | 2019-07-13
-
社交诈骗量身定做砍价骗局不断朋友圈杀熟几
传感器 |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