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物互联

農資長期假貨橫行物聯網能否終結農資市場亂

万物互联  |  2019-10-21  |  来源:潜江物联网云平台

  农资长期假货横行 物联能否终结农资市场乱象

  

  农业生产资料关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乃至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多元化的农资供应在繁华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假冒伪劣”等种种问题,坑农现象时有发生

  2012年8月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农资物联”产业化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试图应用“官方渠道+互联技术”的构架解决此类矛盾如今,“试点”运行已近5年,插上物联翅膀的农资市场是不是能终结种种乱象《中国经济周刊》近日专程对此进行了调研

  农资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特殊商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由国家专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逐渐放开为了避免因农资产品的假冒劣质或违规使用引发重大农业生产事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我国建立了由农业、工商、质检、安监、物价等部门“多头”监管的市场秩序规范体制,但农资市场离有效治理还有距离

  一位农资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业生产资料主要是化肥、农药,农资长期假货横行、滥施滥用屡禁不绝,生产者、销售者、使用者都有问题,而且交互影响、恶性循环乱象的根本成因是“利益驱动”

  该人士说,从生产者的角度分析,许多肥料企业乃至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在掺杂使假、仿冒名牌,有机肥料也以添加化学成分“提升”品质,农药的无证、套证生产乃至虚构厂名、厂址或“翻新”药名亦屡见不鲜;从销售者角度分析,虚假宣传、歹意引导,乃至长期经销低效化肥、高毒农药,“正确指导农民使用农资”根本无从谈起;从使用者角度分析,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大量年轻人离开土地使得实际的农耕人员基本不懂农药、化肥的商品特性,更遑论系统的农业科技,“只买便宜货”的心态常常造成农资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见效快、低成本”又反过来成为无良厂商的行动导向

  该人士还告知《中国经济周刊》,农资市场的“赊账”现象非常普遍,许多农民甚至整村、整乡的农民手有闲钱也要赊账,因为他们深信这类“后付费”方式可以预防假冒伪劣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经销商屈服于这类明显畸形的竞争环境,“上门赊销”竟然成了农资经营的促销手段,花样繁多的拖欠、拒付导致“卖了多年农资,留下一堆烂账”并不鲜见“在这类状况下,如何指望优质农资上山下乡”

  12下一页>

有赞微商城平台怎样
宝宝不爱吃饭要怎么办
如何做有赞微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