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智能家居装上大脑缘由
经历阵痛 可穿戴未来怎样走?
编者注:易科技推出智能硬件新品牌栏目开物,定位于智能硬件领域的媒介融会平台,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垂直话题的系列报道和深度分析,紧跟行业热点、创投前沿,重视创客分享,粉丝互动和多媒介合作。此篇为开物第一期系列报道手段上的智能革命第一篇。与此同时,同一主题的开物沙龙(Techat)也将于9月29日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极客咖啡举办,欢迎来聊,点击【直达报名】 。
9月16日,一片喧嚣中,华米科技CEO黄汪宣布,售价79块的小米手环已卖出1000万枚。
这是目前国内智能硬件单品销量的最高纪录。4天后,华米科技在其合肥总部准备了个大蛋糕,八个零镶在蛋糕最显眼的位置,为了庆祝这个仿佛属于他们的时代。
来自IDC的数据称,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装备销量非常可观,达到了1140万台,为上年同期的3倍。但是平均价格下降很多,逾40%的可穿着装备价格不足100美元。第二季度,由于Apple Watch的加入,贡献了360万台的销量,升至销量榜第二位,仅次于Fitbit。总体上看,二季度全球可穿着设备总体销量达到了1810万台,环比增长近60%。IDG还预测,今年可穿戴装备总体销量将同比增173%,到达7210万台,2020年将达到4亿台。
销量疯涨的情况下,全部可穿戴产业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产品逐步堕入同质化,伪需求又被陆续证伪,用户对可穿戴的热忱在快速升温后又经历了快速降温。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确当属Apple Watch即便是苹果,也未能在可穿着领域复制出iPhone、iPad似的成功。
一边是日益变大的蛋糕,一边是日益下降的预期,在很多投资机构眼中,可穿戴已不再是智能硬件创业的主流。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可穿着产业正迎来阵痛,早期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尝试转型。
改变已然产生,一场革命仿佛正在从手腕上酝酿。
产品形态之争
虽然可穿着产品的种类繁多,但从功能上区分,不外乎以下3类:
1、具有某一单一功能的产品。以小米手环为例,产品仅满足用户的计步需求,但在接入后,衍生出运动社交属性;
2、具备相对复杂的功能,但照旧定位于伴侣。在小米手环之前,包括Pebble智能手表、索尼Smart Watch等都属此类。相对功能单一的可穿着,此类产品大多具有屏幕,但本身处理能力低下,需要在连接后完成操作;同时作为智能的外延,完善的一些体验,诸如来电震动等;
3、具有较强的独立处理计算能力,基本与独立。以Apple Watch为例,由于此类产品具有最为强大的硬件基础,一般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并可独立完成任务序列;但由于可穿着产品体积受限,此类产品续航能力一般较差,大多难超过两日。
事实上,后两种形态的产品长期并行,各有弊端和优势,用户也在长续航和强处理能力之间决定,两者的销量量级上在Apple Watch之前也一直未拉开差距。
在联想配件负责人吴迪看来,可穿着本身的小,使得在功能上具有较大的限制,丰富的功能到上用就好了,没有必要在手表手环上玩。相对而言,如果在有限的功能上做到更好的体验,可能会实现更大的价值。这也是当前联想将旗下手环产品定位伴侣的1大原因。
推出过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的出门问问CEO李志飞却坚持认为,作为通用计算平台的可穿着产品也应该会有一席之地,用户的需求会很多,有简单有复杂,所以产品更需要先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问题恰恰出现在定位上。
纵观当前市场,伴侣产品现在大多还停留在看短信、来电震动这类简单的功能延伸点上,独立计算产品更是缺乏刚需情形;这也是这两类产品层见叠出,却难出爆品的症结所在。
技术和产品先有了,相关的需求却有所滞后,所以大家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都浑浑噩噩的情况下,忽然冒出来一个功能最简单,但定位最明晰的产品,可能小米手环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个什么什么多好的东西,他们只是做了一个可以计步的便宜玩具而已。
最讽刺的是,最少从销量上看,这款不起眼玩具,已经成了可穿戴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从极客玩物到做电子消费品
但销量归销量,销量并不能掩盖用户的不满。
在易科技为期一周的用户调查中,有54%的用户宣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手腕类可穿戴产品。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即便是小米手环这类销量很大的产品,在用户粘性上仍有所不足;回归到功能本身,有27.5%的用户表示,可穿戴产品最大的缺点还是计量不准确、功能鸡肋。
作为2C的消费级产品,停留在玩物阶段的可穿着,的确有很多还不合格。
事实上,很多据称可以测心率的手环手表,静止状态下精准度尚可,只要人1移动,丈量数据就误差较大;在计步上,此前有人做过实验,用户同时带上数个运动可穿着产品,终究测出来的结果也相去甚远。
分析人士称,相对以往的极客市场,大众消费市场对产品问题的耐受力较低,而智能硬件厂商大多是初创企业,做出的相对不成熟的产品,在大众消费市场即使有了一定市场份额,也极可能会在进一步扩张进程中,由于达不到消费者需求而被忽略。
但从面向极客市场,到大众消费品市场,这类思路的转变其实不容易。这关系到很多企业的基因,和现有资源。
如果依照普通电子消费品的门路,可穿着企业也需要在渠道上有所发力。诸如Misfit方面就表示,公司不愿意将旗下产品定义为纯粹的科技产品,而是作为首饰、配饰,其产品也已入驻施华洛世奇和维多利亚的秘密的门店。
在搜狗糖猫负责人吴滔看来,对于传统的消费品来讲,线下渠道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极客用户看看参数可能就会来尝鲜购买,但普通用户摸一摸试一试再买的需求可能会更大。但他同时强调,很多互联企业和一些初创企业,在渠道上还是有一些短板,需要时间去补缺。
可以预见,当可穿着逐步转变为普通电子消费品,既有的玩法有可能会使得整个产业变得更为传统,也相应的会要求相关企业必须更接地气、更接近实业的套路。
小厂商2B,大公司成主流?
这种日趋传统的趋势,对初创企业,自然会十分不利。
在当前的创投环境中,硬件企业本身拿钱就较为困难,如果模式变重,只会更加不堪重负。一名从业者坦言,其实今年投资机构对可穿戴类的初创企业已不怎么感冒了,投资经理一般会问一个问题,巨头已在做了,你有什么比他做得好的地方?
这并非耸人听闻。目前可穿戴的idea、技术、认知度已基本成熟,初创企业能创新的空间已经较小,在渠道、供应链等问题上,初创企业也难以比肩大企业。对创业,可穿着可能已经没太多机会了;对消费品,可穿戴才刚刚开始,吴迪强调。
而可穿戴当前最缺的需求,完全依靠初创企业来做也显得有些不太现实。
映趣科技(inWatch)CEO王小彬表示,现在的消费者需求十分细分,仅手表厂商就有上万个品牌,对inWatch来说很难完全覆盖各种性别、人群、年龄的需求,所以我们将全套软硬件的解决方案开放出去,目前已在和五六家手表厂商谈。
对更广阔市场的相对陌生,使得可穿着厂商显得相对谨慎,不仅仅是inWatch,如咕咚这类初期可穿戴企业,目前也都开始走2B路线,试图发挥可穿着企业的既有优势。
李志飞更是坦言,当前做智能手表Ticwatch主要就是为了配合出门问问的手表系统战略,将来如果大厂商取得了较大的硬件优势,出门问问可能会选择退出硬件市场,但出门问问在语音交互系统上的优势,在李志飞看来,不可能在大厂商的角逐中被淘汰掉。
有分析人士称,在整个领域2C成分愈来愈重的进程中,中小型企业在竞争中可能并没有太大优势;选择做一些2B的业务,两条腿走路,有可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增长点。2B市场,大公司开始扎推进入,不过初期进入的小型公司在经验、服务上已经形成时间壁垒,大公司想立刻赶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声明:本文仅为传递更多络信息,不代表ITBear观点和意见,仅供参考了解,更不能作为投资使用根据。
怎样祛风通络有效
深圳妇科医院地址
产后恶露不净有甚么危害
比较温和的调和阴阳补肾药
脑梗塞溶栓用药可以吃通心络吗
老年人便秘可以治好吗
杭州比较好的妇科医院经期延长量少有血块
痛经特别严重怎缓解
-
吓人曝勇士准备交易詹姆斯报价汤神FMVP
万物互联 | 2020-08-08
-
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物联网技术为养老护
万物互联 | 2019-07-16
-
运营商能否成为物联网产业主导力量
万物互联 | 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