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万物互联

听过不少朋友问我

万物互联  |  2020-01-22  |  来源:潜江物联网云平台

听过不少朋友问我,目前智能手机已经非常好用,为什么还要发展可穿戴?我们先不看可穿戴的未来,以史为鉴,先回头看看过去。

大概二十年前,那时唯一的移动通信工具是大哥大,重量都在一公斤以上,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

而它这么大的体积,充电后,只能维持 0分钟的通话。

大概十年前,那时iPhone还没有问世,MOTO推出了当时帅到爆的刀锋,目前看来唯一靠谱点的PDA(掌上电脑)也长得一副蠢样。

现在回首看,觉得可笑吗?

二十年前居然有人带一个一公斤重的板砖打电话?

十年前人们居然只满足于手机打电话,连微信都没有?

而十年以后,一定也会有人觉得可笑。二十一世纪10年代的人们,得随身带一块玻璃,在上面滑动,居然觉得这种方式挺先进?

当然,目前所谓 、 确实让人觉得很着急 没一个能给人带来惊喜,都是简单粗暴地从智能手机中做一些功能移植,或者往 运动 、 健康 等伪刚需上做功能的增量。

现在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成熟。四核八核再发展,我们需要十六核的手机吗?五寸六寸再发展,我们必须忍受七寸的平板随身带吗?

受限于电池、柔性屏等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遇到了天花板,在便携体验上很难带来突破。

可穿戴才是下一代通信设备进化的形态。从大哥大(移动通话) 功能手机(便携通话) 智能手机(移动联网) 智能可穿戴(便携联网),每一步的进化都是解决人们对通信的刚性需求。

目前的语音技术看起来貌似一无是处,即使是Siri,充其量只能成为全民调戏的对象。

但是,想象一下,如果语音指令识别足够智能,语音输入的正确率达到90%以上。你不觉得 低下头来按手上那块玻璃 这一行为很愚蠢吗?

体感操控、虚拟现实、柔性材质、镜片投影等技术,都是类似的道理,现在的体验不佳,不代表在未来的体验就会糟糕。要知道,Android 2. 都非常的不完整,Android 4.0才算成熟。

而可穿戴真正爆发的未来即将到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实现。

如果想提前领略未来可穿戴的美好,可以看看英剧《黑镜子》(虽然这是一部抨击未来科技的英剧)当中的技术。这些功能现在看起来有些科幻,但这才是可穿戴的未来。那个时候,你还会觉得可穿戴不会火?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来看,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戴在手腕上的手表或者手环,另一个则是架在鼻梁上方的。如果放飞我们的想象力,所有现在在我们身上的非电子产品都有可能发展成智能设备。

比如头上戴的帽子,可以在帽檐下方做一个全息投影,用户不必查看手机也能够使用导航软件或者与他人通讯。因为在帽子在耳朵上方设置了一个骨传导声音系统,帽子的电力源自头顶的太阳能板。

再比如脚上穿的鞋子,可以根据天气状况自动调整鞋子内的温度,在感应到脚丫的压力过大时候开启按摩系统。当长时间没有脱下鞋子时候换气系统可以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当然这些是可以同时进行的。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的宣传视频时候那种震撼的感觉,科技服务生活的理念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谷歌眼镜从2012年发布到今天已经两年,其间也进行过一次升级,看过宣传视频的人一定都想尝鲜一下。

必备功能和选择功能

我们不妨从外到内地想一下,我们需要一款什么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以手表为例,它的外形一定要时尚靓丽,戴在手上即使不能够给人奢华的感受也至少要有高端范儿,绝对不能够让别人感觉到一丝丝的 土鳖 ,就冲这一点,目前在售的大部分智能手表就达不到要求。

从功能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智能手表都被设计成智能手机的延伸和附属产品。总的看起来,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功能主要是如下几种:

1. 消息提醒功能

消息提醒功能就是智能手机的一个延伸,用户可以在不点亮手机屏幕的情况下查看未读的短信、通知以及未接来电等,这也是目前绝大部分带屏幕的标配功能。

2. 健康状态监测

毫无疑问,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中将有许多主打健康状态监测的产品问世,用户可以通过产品对身体的长期或者短期监测来查看自己的健康状态(血压、心率等)。另外,设备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饮食推荐、运动提醒。

. 实时运动监测

实时运动监测并不是一项新功能,早在iPod时代就有了可以监测步数的Nike套件,在可穿戴设备领域,这一功能实现的成本相当低廉,相信在未来也会成为一项标配功能。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舒尔佳的效果怎么样
包头治疗妇科方法
心肌缺血怎么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