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妹妹的赤子之心br我们都知道
(一)林妹妹的赤子之心
我们都知道,林黛玉是最为聪慧伶俐、心思缜密的,的确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她因身世特殊寄人篱下,因此总敏感多疑,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还动不动就生气流泪,弄小性儿。因此,就有许多人讨厌她这种性格,说她是很难相处的一个人。
我觉得,黛玉虽然表面上有些为人孤僻说话尖刻,其实她骨子里是一个很单纯憨厚的人,是一个不懂得矫饰和伪装、很有真性情的人。
别的且不说,单看她跟薛家母女的交往,就足以看出这一点。
薛宝钗初来时,林黛玉确实有些“半含酸”,觉得她守拙藏奸心机深厚,也觉得她会夺走自己对宝玉的爱,于是,总想借机讥讽她打压她。直到第四十二回,黛玉在家宴上说酒令时,无意中说出几句《西厢记》里的句子,这对当时的大家闺秀来说是不合礼法的,幸而别人似乎没留意,唯有宝钗注意到了,于是回头专门去找黛玉,就此事对她进行了一番言辞恳切的规劝,并坦言自己也曾非常淘气也曾偷看这些“禁书”,这番推心置腹的恳谈,让黛玉大为感动,让她一下子消除了素来对宝钗的戒备心理,和她开始交心了。
第四十五回,黛玉和宝钗二人终于敞开心扉互诉衷肠,“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这一场景,每次读来总让人感动——两个同样美丽聪慧少女,向对方诉说着各自的忧伤和烦难,二人互相劝慰惺惺相惜,这种相知相惜的友情,是多么珍贵和难得。后来,宝钗又差人给黛玉送来补养身体的燕窝,这种关心和体贴,更是让黛玉感激不尽。至此,她们的感情更为融洽,可以说成了最为要好的闺蜜。
第五十七回“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段,也非常温馨有趣,这段描写,也更能体现出黛玉天真烂漫的小女儿形态。那天薛家母女去潇湘馆看黛玉,闲谈中薛姨妈说到了月老红绳“千里姻缘一线牵”,继而说到了她们姐妹俩的婚姻,宝钗听到这话就害羞地伏在母亲的怀里撒娇,黛玉见了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薛姨妈忙安慰:“好孩子别哭。你见我疼你姐姐你伤心了,你不知我心里更疼你呢。你姐姐虽没了父亲,到底有我,有亲哥哥,这就比你强了。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黛玉笑道:“姨妈既这么说,我明日就认姨妈做娘,姨妈若是弃嫌不认,便是假意疼我了。”薛姨妈道:“你不厌我,就认了才好。”
在这里,我看到的黛玉,不再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潇湘妃子,也不再是那个孤高自许的贵族 ,而只是一个楚楚可怜、渴望母爱的天真少女。
接着薛宝钗又和林黛玉玩笑打趣,说要把黛玉与她哥哥做媳妇,黛玉便来抓她,薛姨妈忙也笑劝,用手分开方罢。这场景,俨然一对亲姐妹在妈面前打闹嬉戏。后来薛姨妈又提出要为黛玉和宝玉的亲事说媒:“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并且说:“我一出这主意,老太太必喜欢的。”
不管薛姨妈这话是真是假,可对于黛玉来说,却是撞到她心头的一件大事。可以说,这句话,给她和宝玉那暗地里萌发的爱情之苗,赫然照来一缕希望的阳光。于是,她就不自觉地把此话当真了,满心期待着她的这个“妈”能够为她的终身大事做主。
当然,我感觉薛姨妈对黛玉的疼爱,也是发自内心的。第五十八回写老太妃薨逝,贾母婆媳祖孙等人都要每日入朝随祭,于是托了薛姨妈在园内照管他姊妹丫鬟,又特别嘱咐她照管林黛玉。文中交代,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黛玉的,于是干脆搬进潇湘馆和黛玉同住去了,“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精心。黛玉感戴不禁,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每每读到这里,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暖的感动,为黛玉这个没爹没娘的苦命孩子感到几许欣慰。
第五十九回有一个细节,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黛玉对薛家母女的亲近和信任:宝钗差莺儿来向黛玉要一些蔷薇硝,莺儿拿了硝临走时,黛玉对她说:“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说与姐姐,不用过来问候妈了,也不敢劳他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往你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薛姨妈认她做干女儿的话,林黛玉的确是认真了的,听听她左一个“姐姐”右一个“妈”的,叫的多亲热啊!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心酸,唉,缺乏母爱的孩子,给点阳光就灿烂!多么惹人怜爱的一片赤子之心!
此外,在第六十二回中,也有一处情节令我非常感慨。
袭人知道宝玉和黛玉一起去了花园里,便为他们俩送了两杯茶去。一杯宝玉喝了,一杯给黛玉送过去,偏巧此刻宝钗和黛玉在一起,只有一钟茶,袭人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
一杯茶,宝钗喝了一口漱口,黛玉把剩下的一饮而尽。读到这里我感觉非常的不可思议——除非是自己至亲的人,不然谁愿意喝别人喝剩的东西?常人尚且不能,何况如此孤标傲世高洁超逸的黛玉?可是,这里黛玉不仅喝得下,而且喝得很爽快,“说毕,饮干,将杯放下”,看起来自然而然毫不勉强。
对于这处细节,人们有多种分析,有人说这是宝钗借此试探黛玉,有人说这是黛玉在大观园带头推行节俭……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我认为,不管宝钗先此刻的想法是什么,反正黛玉是这一举动,正表明了她是实心实意地把宝钗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既然亲如一家,当然就不会嫌弃她的半杯残茶了。
由此看来,黛玉的在本质是多么单纯厚道、多么的实心眼儿。我想,黛玉就是属于那种慢热型的人吧,这样的人,与人初次交往时,显得小心谨慎,生怕被轻视和欺骗,不肯轻易对人交心,往往给人一种冷淡孤傲的印象。而一旦认定谁真心地对自己好,就会对谁掏心掏肺,加倍地对你好,加倍地在乎和珍惜你。
(二)柳五儿生死之谜
柳五儿,是《红楼梦》里众多丫鬟中的一个。作者虽然对她着墨不多,但仔细读来,总觉得这个形象很值得玩味。
在八十回的脂评本里,描写柳五儿的情节集中在六十到七十回之间。
正式介绍五儿是在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原来柳家的有个女孩儿,今年十六岁,虽是厨役之女,却生得人物与平、袭、鸳、紫相类。因他排行第五,便叫他五儿。只是素有弱疾,故没得差使。近因柳家的见宝玉房中丫鬟,差轻人多,且又闻宝玉将来都要放他们,故如今要送到那里去应名儿。正无头路,可巧这柳家的是梨香院的差役,他最小意殷勤,伏侍得芳官一干人比别的干娘还好。芳官等亦待他们极好,如今便和芳官说了,央芳官去与宝玉说。宝玉虽是依允,只是近日病着,又见事多,尚未说得。”
对于进怡红院这样的美差,五儿自然是求之不得,巴不得即刻就去,一天,她去怡红院给芳官送茯苓霜,顺便问这事进展如何,芳官让她暂等几天。不巧的是,她回来路上被林之孝家的发现,怀疑她是贼。于是被“软禁起来,一步不敢多走。又兼众媳妇也有劝他说,不该做这没行止之事;也有报怨说,正经更还坐不上来,又弄个贼来给我们看,倘或眼不见寻了死,逃走了,都是我们不是。于是又有素日一干与柳家不睦的人,见了这般,十分趁愿,都来奚落嘲戏他。这五儿心内又气又委屈,竟无处可诉;且本来怯弱有病,这一夜思茶无茶,思水无水,思睡无衾枕,呜呜咽咽直哭了一夜。”后来幸亏平儿查明原因,给了她母女公平。但她却气病了,进怡红院的事也就被搁下来了。
以后在第六十二回中也提到五儿:小燕道:“我都知道,都不用操心。但只这五儿怎么样?”宝玉道:“你和柳家的说去,明儿直叫他进来罢,等我告诉他们一声就完了。”芳官听了,笑道:“这倒是正经。”小燕又叫两个小丫头进来,伏侍洗手倒茶,自己收了家伙,交与婆子,也洗了手,便去找柳家的,不在话下。
在第六十三回中又提到一次:宝玉点头,因说:“我出去走走。四儿舀水去,春燕一个跟我来罢。”说着,走至外边,因见无人,便问五儿之事。春燕道:“我才告诉了柳嫂子,他倒很喜欢。只是五儿那一夜受了委屈烦恼,回去又气病了,那里来得?只等好了罢。”宝玉听了,未免后悔长叹,因又问:“这事袭人知道不知道?”春燕道:“我没告诉,不知芳官可说了没有。”宝玉道:“我却没告诉过他。也罢,等我告诉他就是了。”
第七十回中,也提到气病了五儿的话:“如今仲春天气,虽得了工夫,争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 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慌的袭人等又不敢回贾母,只百般逗他顽笑。”
最后一次提到柳五儿,是在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大规模的扫荡怡红院的丫环时,训斥芳官说:“你还强嘴。我且问你,前年我们往皇陵上去,是谁调唆宝玉要柳家的丫头五儿了?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遭害这园子呢……”
至此,在前八十回中,柳五儿这个人物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她如一抹美丽的云霞一般,静静地出现,又悄悄地消逝。
曹公对五儿这个形象的介绍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小丫鬟。这个出身并不高贵的“厨役之女”,却“生得人物与平、袭、鸳、紫相类”,说明她长相出众气质不俗,更为独特的是,她竟然也如黛玉一般,天生一副弱不禁风的身子,而且她也多愁善感,受了委屈也是呜咽直哭,也会气病了。这,难道只是一个无意间的巧合?
我觉得,曹公创造出这样一个颇有黛玉之姿的柳五儿来,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别有深意。关于“晴为黛影”说法,是好多红迷们赞同的。既然作为黛玉影子的晴雯死了,那么像黛玉一般多愁多病的柳五儿能好好活着吗?柳五儿这个形象,或许可以看作是黛玉的另一个影子?如果说“晴为黛影”重在承其孤傲,那么“柳为黛影”则重在秉其柔弱。曹公让王夫人说出“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的话,莫不是在暗示着黛玉必然早夭的命运?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到了高鹗的续书中,五儿不但活着,而且顺利地进了怡红院,还一进去就可以直接服侍宝玉喝茶了。在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还孽债迎女返真元》中,具体描写了宝二爷看着“身上只穿着一件桃红绫子小袄儿,松松的挽着一个髻儿”的柳五儿,觉得“居然是晴雯复生”,于是“把她当作晴雯,只管爱惜起来”等情节,这不是明摆着的前后矛盾吗?
更为好笑的是,现在的有些通行本为了消除这一矛盾,在第七十七回中删掉了王夫人说“幸而那丫头短命死了”的那一段话,而在后面加入了这样一处情节:宝玉偷偷去探望被赶回家的晴雯,正准备回来时,遇见了柳五儿和她的母亲,说是袭人打发她们给晴雯送东西的,五儿还跟宝玉说了几句话。这让人觉得好无来由:前面袭人明明对宝玉说要打发宋妈给晴雯送东西,怎么这会儿却让向来管厨房的柳嫂子去送,而且还偏要让带上她的女儿五儿呢?好像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柳五儿没有死,她还活得好好的,而且已经在为怡红院办事!这样一改,虽然与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的情节对应了,但未免让人觉得生涩牵强。
对于柳五儿的生死问题,很多红学研究者颇有争议,多数人认为这是高鹗对前面情节没有细读而出现的失误,而林语堂、周绍良等先生认为,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是原作,而俞平伯先生《红楼梦研究》中,也承认此回“较有精彩,可以仿佛原作的。”
柳五儿到底死了没有?作者设计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我不是红学研究者,甚至连“红迷”都算不上,自然不敢妄下断语。只是觉得,这个如黛玉一般病体怯弱的柳五儿,曹公给她安排的命运想必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共 46 5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作者精心摘选了几个片段,从另一个角度解说林黛玉的率真和可爱、从一些细节上解读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朴实和节俭,借以说明她的厚道单纯和真性情的一面。林黛玉给人的印象多半是敏感、言语尖酸,作者却精心整理了这些片段,让林黛玉这个人物更加丰满;本文用仔细地弱探寻弱不禁风的柳五儿死因之谜,她的形态颇有黛玉之姿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儿,曹公设计这一个角色意欲何为?本文通过细读经典名著《红楼梦》,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思考和见解,非常值得一读。推荐大家欣赏。【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020804】
1 楼 文友: 2015-02-04 21: 9:05 欣赏老师见解独到的作品赏析,感谢支持作品赏析。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 2015-02-05 10:15:55 谢谢琴声编辑费心阅读和点评,问好!
2 楼 文友: 2015-11-26 19:59:14 冷月老师的解读红楼也同样精彩!黛玉的赤子之心被您分析的淋漓尽致,欣赏佳作,满心欢喜! 我夜观星象,你命犯煞星,掐指一算,你命里缺我!
回复2 楼 文友: 2015-11-27 10:27: 7 谢谢乔治桑老师,我只不过写了一点零星的感受,跟您比起来差远了,您才是真正研究红楼的人,学习了,问好!韶关男科医院咋样怎么知道自己缺钙呢河源男科医院地址
是冠心吗张家口白癜风的最新治疗方法
治疗脑供血不足的注意事项
-
中国惨绝曼联被利物浦虐哭保级队都没这么惨
云计算 | 2020-09-10
-
高雄市政府证实鸿海确定投资高雄购12万坪
云计算 | 2019-07-16
-
毛小平培育领军企业加速推进物联网产业
云计算 | 2019-07-15